在攝影界的萬眾期待中,在社會各界關注的目光中,2010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評選結果,在經過嚴格的評選、公示和作品查驗后,經組委會批準,于今天正式與公眾見面。洋洋904幅(組)作品蔚為大觀,近年來的佳作和新作,通過這一平臺,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項被廣大攝影人親切地稱為“國展”的國內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重要攝影展覽,到底向我們展示了一組怎樣的圖景?
首先,國展展示的是18萬余幅參評照片中的佳作。通過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公布的全部入選作品名單和相應作品鏈接,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許多近年來拍攝的頗有影響的佳作都各獲殊榮,許多我們記憶中的經典瞬間都得以亮相,許多我們意料之外的新作也匯集而來,尤其是眾多青年攝影人的作品足以讓人眼前一亮。應該說,國展這個最廣闊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將紀錄、藝術、商業攝影及青年攝影師的優秀作品等納入其中,每一幅收藏及優秀作品都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學習和借鑒。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國展評選與其他任何一項攝影評選一樣,是基于其事先約定的規則,從所有來稿中評選出優秀作品的一項活動。這就既不能保證將所有佳作一網打盡,也不能苛求一定是絕對的最佳結果。評選體現全體評委價值取向綜合得出的結果,是難以細化和定量考核的。
其次,國展展示的是中國攝影事業發展的現實狀態。18萬余幅參評作品創下的世界同類影展最大規模紀錄,得益于中國攝影事業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更多公眾拿起相機,參與攝影,得益于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富裕、社會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攝影本身的藝術魅力等。從縱向來看,本次國展入選作品亮點不少,在以往歷屆基礎上取得了一定進步,從橫向來看,作品風格多樣,各大類別同輝盡管攝影的普及速度一日千里,但從國展評選進程中的相關報道可以看出,不少業余攝影人對紀錄類作品的真實性問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對于一些概念還存在認識上的誤解,在藝術創新方面仍有相應的發揮空間,在商業影像的理解和投送上還有些許差距,即使青年攝影作品,相對于上屆的突破也不是十分明顯。這些情況,與追求專業水準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國展參評作品數量的飛躍,并不一定代表著質量上的大幅度提高。說開了,國展就是中國攝影事業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隊伍越來越大,素質仍需提高,群眾基礎扎實,提升需求明顯。
再次,國展展示的是攝影事業得到萬眾關注的全新局面。在國展入選作品公示過程中,中國攝影家協會網站的公示平臺數度阻塞,登錄困難,充分說明,廣大攝影人、廣大網友、廣大社會公眾對于國展是十分關心的,對于國展的評選結果是十分期待的。這一心情,從國展公示期間的大量評論中可以看出來,從互聯網上對于國展話題的熱議可以看出來,甚至從“網絡最高人氣作品”的踴躍投票也能看出來。的確,攝影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萬眾矚目,數碼影像手段的普及和互聯網的便捷傳播,固然造就了攝影更易受到關注,但如果沒有千千萬萬社會公眾拿起相機的親身實踐,沒有攝影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攝影很難在今天產生這樣的轟動效應,國展這個有著50多年歷史的品牌也不會煥發出如此璀璨的光彩。這樣的公示方式,對于國展組委會來說,既有欣喜也有挑戰。當一切都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讓工作更細致、讓結果更孚眾、讓攝影更有公信力,便成為國展組委會及一切攝影活動組織者必須努力的方向。
另外,國展也展示了我們面對榮譽的心態與境遇。盡管國展沒有任何獎金,盡管國展的榮譽也不能在職級評定等事項中算作“硬杠杠”,但攝影人參與國展的癡心不改,熱情不減,大家對藝術的執著令人感動。在大發展大繁榮的喜人景象中,不和諧的東西也彌漫在我們的生活中。當國展完成評選,進入公示階段,部分博客文章的回復和對于作品的評論,便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現象:有匿名發言無端貶低他人作品的,有猛推自己或親友作品的,有以不負責的話語批評某些作品的,甚至還有用刷票等手段為自己作品沖擊“人氣”而努力的。這些是否說明,我們太在乎這樣一項榮譽?在意榮譽不是壞事兒,但更應該是通過參與來檢驗自己作品的水準和實力,通過參與來學習別人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通過參與來推動我們熱愛的事業發展,這樣,我們的攝影藝術之路才會走得更快些、更穩些。
總之,國展,以其超乎想象的規模和無限的包容性,為我們展示了一份當今影像的多彩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對于這個新中國攝影界最老資格的品牌來說,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新理念、新思想的加入,新群體、新影友的參與,新視野、新領域的擴展,都讓其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國展正是通過50余年來一次次面向公眾的亮相,展示著自身的與時俱進,展示著一份這個品牌永葆的青春魅力。
愿更多的人能夠支持國展、參與國展、熱愛國展、促進國展,為國展增添更強勁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