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賀良先生是我的恩師。作為著名攝影家,他扎根本土,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山東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歷史見證者和影像記錄者。他畢生追求藝術創新,從1982年開始,他憑借過人的勤奮與膽識,克服了諸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甚至生命的危險,數次飛越齊魯大地,航拍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山東全貌。在無人機缺位的年代,從巍峨的泰山之巔到浩蕩的黃河之濱,從縹緲的蓬萊閣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從古城曲阜到港城青島,齊魯大地處處都留下了他飛越的身影。他以獨特的視角,開創了國內對一個省進行全面航空攝影報道的先河。他數十年如一日,拍大江大河、名家名士,更拍日月山川、市井百姓。他的作品總能呈現出一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創造力,他的視角總是那么細膩獨特,畫面富有韻律和詩意。他總是熱情洋溢地用鏡頭投入人群,浪漫地看著世界。他以深厚的專業素養、執著的敬業精神和豐碩的創作成果,兩次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
作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者和策劃人,侯賀良先生策劃編輯、拍攝與主編的各類圖書、攝影畫冊達數百種之多,為山東故事乃至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形象生動的樣本;他拍攝的表現山東時代風貌的作品,曾經跟隨山東經貿發展的路徑,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他飽含對祖國大地的深情,淡泊名利、踏實創作,用影像講述中國故事,并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光棍村”的婚禮(1982年,山東日照) 侯賀良 攝
侯賀良師承名家,薪火相傳。他的根脈在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孕育了他儒雅深沉的藝術氣質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多年來,他的為師之道、為學之道、為人之道陶冶影響了一批批后生學者。侯賀良1953年4月出生于山東濟南,少年的他酷愛繪畫、書法。1970年8月,17歲的他成為了濟南一家機床廠的工人。由于具備書畫方面的專長,他很快被調入工廠宣傳科成為一名宣傳干事。他熱愛這份工作,也更加勤勉努力。他寫標語、畫海報,業余時間還為出版社做圖書封面設計,每樣都全情投入、盡善盡美。當時宣傳科有臺祿萊相機吸引了他,他認真鉆研、反復實踐,發現攝影比書法繪畫更能敏銳準確地表達思想情感,攝影就這樣成為了他一輩子的事業,也成為他終身摯愛的藝術語言。
1981年,侯賀良調入山東畫報社任攝影記者,他對優質的文化知識和藝術理念愈發充滿渴望。不久,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攝影專業。在北京求學深造期間,他得諸名家之真傳,受教于汪流、劉國典、沙占祥、張益福、朱羽君、徐國興等影視教育界的大家。當時,中國電影、中國攝影的重要奠基者吳印咸先生雖然沒有系統為他授課,但也多次到學校做學術指導。吳印咸在延安時期為當時中共領導人拍攝過紀實攝影作品,著名作品《白求恩大夫》更是經典之作,這些作品中體現出的完美的藝術性與紀實性,深深吸引著侯賀良,他也因此與吳印咸成為了忘年之交。吳老在為侯賀良的專著《攝影的奧秘》作序中寫道:“賀良又能拍又能寫,業務上較全面……是一個在事業上不斷進取的人?!痹趨抢?2歲那年,還曾興沖沖地跟他說:“賀良,我還有寫10本書的計劃!寫攝影,寫電影……”作為一代攝影宗師和電影教育家,吳印咸先生的勤勉自律和終身奉獻的專業精神感染著他,也激勵著他。
侯賀良念念不忘前輩的教導,他一直都在發揚光大吳印咸先生的藝術精神和學術事業。他為吳印咸拍攝的照片、撰寫的文章飽含真情,感人至深。侯賀良也多次給我講述吳印咸先生的故事,教導我要向吳老學習,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要有融合變通的藝術創新精神,要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他引領我們治學、為人,給予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前輩的藝術精神和學術精神就這樣薪盡火傳,代代相承。
我有幸與侯賀良結緣時,還是山東衛視的一名編導、記者。彼時的他已經承擔了繁重的領導職務,身兼藝術家和行政管理者雙重角色。但他在藝術創作方面依然勤行敏思,走到哪里都肩挎相機,隨時進入創作狀態。他不拘一格進行藝術創作的精神一直延續至今。對待每一個職位變動,他都懷著順其自然的心態;而對于創作,他始終精益求精,滿懷無盡的追求。他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影像工作者、文化對外傳播工作者,他的職責就是用影像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黃河入??跐竦兀?014年,山東東營) 侯賀良 攝
侯賀良的藝術之路,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與改革開放同行并進,立足時代、扎根人民的鮮明屬性;二是永不止歇、畢生追求創新的胸懷和情懷。他的創作從內容題材上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各領域,他的作品真實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社會變遷以及市井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真誠地關注人,真實地表現人。在無數次的采訪過程中,在工廠車間,在鄉野農舍,在海港漁船,淳樸善良的山東百姓總能給他無盡的創作激情和精神撫慰,激發他俯下身、沉下心,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去觀照現實生活。他鏡頭中的人總是充滿溫情和善意,他尊重人本體的價值,注重表現人的情感、人的溫度。他贊美普通人的平凡、善良和偉大,他很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已經成為了中國20世紀的時代縮影。
20世紀80年代,中國紀實攝影進入快速發展期。侯賀良除了堅守紀實攝影創作之外,還在他就職的媒體策劃開設了一系列反映各類人物故事的欄目,其中“名人近影”欄目為他的藝術創作開辟了一方新天地。起初他主要拍攝在天南地北的山東籍名人,如首批中科院院士、企業界精英、文藝界翹楚等,引發了廣泛關注。后來因為工作需要,這個欄目逐漸打破了地域界限。尤其在北京讀書學習期間,侯賀良先后采訪了臧克家、季羨林、王朝聞、劉開渠、華君武、朱乃正……這些重量級的中國文化名人,他們的風采情感、個性氣質,永遠定格在了他的鏡頭中。他認為拍一位名人如同讀一本名著,很多高山景行的人物,通過影像的媒介,成為他的忘年之交、良師益友。如今,當年鏡頭中的名人很多已經作古,但他們的音容笑貌、大家風范永遠被安放在了歷史的影像檔案中,愈久愈顯彌足珍貴。
侯賀良在用影像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他在世界各地舉辦“孔子故里——中國山東”影像展,也用鏡頭記錄世界各地的民俗風情、文化特征,通過媒體傳播給觀眾,為觀眾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親力親為者。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藝術創新需要藝術家胸懷、膽識和創意的融合。在侯賀良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正逢科技快速發展、攝影術更新換代最快的時期。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開始嘗試航空攝影。他乘坐過各種飛行器,那時的航拍對人的勇氣、意志和體力的挑戰極大,每一次飛越都會令他無比動情,每次從空中看泰山、看黃河、看渤海,他都能感受到時代的偉大和人類創造的喜悅。他熱愛生養他的故鄉,愿意永遠用鏡頭為齊魯大地深情歌唱。近幾年,侯賀良開始嘗試無人機航拍,新技術為他的航拍之路帶來了更多的便捷,他計劃沿著40年前的足跡,用無人機重新航拍齊魯大地。
疫情防控期間,侯賀良每天寫書、選片、看電影,依然堅持工作十幾個小時。他仿佛為攝影而生,樂此不疲、無怨無悔。他為人率真又凜然傲骨,無論順境逆境,他都泰然樂觀、榮辱不驚。他把最飽滿的熱情和激情傾注給了生養他的這方熱土,鍥而不舍地用鏡頭表達他對齊魯大地的熱愛和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他扶持每一位積極向上的后生,對我們嚴慈相濟、寬嚴相合,他坦誠率真的性格和品格、持之以恒的藝術求索,令每一位了解他的人肅然起敬。
(作者系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山東藝術學院電影藝術科創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