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贊美花樣滑冰為“運動的詩”,凸顯了這種體育形式非同凡響的魅力。在1800平方米的冰上“舞臺”,運動員伴隨優美的音樂在冰面上滑行、旋轉、跳躍,悠然、舒展、激昂,在腳尖上演繹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給觀眾力與美的極致感觀體驗。賽場上輩出的高人氣運動員,更是為這項運動帶來了無窮的吸引力。但如果只是客觀記錄下與電視轉播中別無二致的畫面,體育攝影便失去了自身的藝術表現、審美情趣,無法凸顯攝影兼具記錄性和藝術性的雙重特征,及其耐人尋味之處。
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明確指出,畫家是創造者,他已經不把模仿自然現象當作自己的目的,他思考并且應該追求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攝影亦然。在數字技術發展的今天,攝影已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表現手法上日趨多樣化。李舸憑借駕馭攝影語言、把握典型瞬間的能力和非凡的觀察力、深厚的文化積淀,把作為藝術與運動完美結合的典范——花樣滑冰運動中精彩、扣人心弦但又稍縱即逝的瞬間形態捕捉下來,寫意般地凝結在照片之中,虛實有度,張弛有法,行云流水,翩翩筆觸在眼前。
留白、寫意、傳神,這正是中國傳統筆墨丹青的靈韻所在。李舸的創作過程,更像是他在一張白紙上揮毫潑墨,調動自身的藝術基因、傳統文化底蘊和東方美學的啟迪,進行一種美的實驗,以特有的攝影語言、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讓花樣滑冰這種具有藝術美的運動形式展現新的生命力,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藝術實踐。
恰似畫家石濤“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也;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李舸在每一色塊、每一“筆觸”中賦予精神性,恣意勾勒的輪廓,猶如任意流淌的筆墨,充滿了靈動的韻律美,空靈淡然又逸筆華彩。這些作品中蘊含著情境合一的審美境界,展現著對眼前事象的直覺洞照,體現了靈感神思的個性結晶。于此,舶來的冰上運動形式——花樣滑冰,舶來的藝術形式——攝影,在中華傳統審美中燦然綻放。
在花樣滑冰賽事轉播中,主持人陳瀅詩意的解說“金句”廣為流傳,日本電視臺在播放其中一段解說時,驚嘆中國文字實在是太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條璀璨的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脈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涵養作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意境高遠的藝術格調更是啟迪了一大批中國藝術家。對于當代攝影工作者而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創新的重要源泉,我們的藝術才能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
李舸:追求更美、更精、更準、更深刻
中國攝影報專訪
中國攝影報記者撥通李舸的電話時,他正身處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表演賽場。作為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隊長,他在表演賽開始前兩個小時就趕到現場,為隊員們占據有利攝影位置——在運動員入場通道處,為的是能拍到更多細節。
做“早鳥”搶位置、忍受刺骨寒冷、高負荷連軸轉、吃飯睡覺時間全靠擠……這是小分隊成員和其他攝影記者在冬奧會期間的工作常態。
作為一名從事新聞攝影工作30年的攝影記者,李舸是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采訪拍攝的“雙奧之人”。雖然這兩次奧運相隔了14年,他仍然對其間種種記憶猶新、感懷頗深。夏季奧運會門類繁多、項目異彩紛呈,視覺呈現豐富多樣。拍攝的難點在于表現每個項目的獨特之處,需要花很大工夫做功課,包括對競技項目、運動規律、運動員競技水平和特點的了解。2008年時,相機像素、連拍速度、鏡頭選擇和照片傳輸等性能跟現在比有很大差距。而得益于技術進步,北京冬奧會上的照片傳輸非常便利,相機實時和智能手機連接,比賽間隙就可以用手機發稿。
冬奧會的運動項目門類相對少,但對于攝影記者來說,面臨更多的是體力和腦力的巨大考驗。風雪之中,張家口崇禮云頂滑雪公園見證了谷愛凌的“會當凌絕頂”,見證了蘇翊鳴在群峰之上的一鳴驚人,見證了徐夢桃和齊廣璞把夢想變成信仰的“十六年磨一劍”,也見證著攝影記者為拍下一個個精彩瞬間變身“冰墩墩”的辛苦不易……李舸介紹,參與冬奧會報道的攝影記者們需要面臨生理上的極限挑戰。尤其是雪上項目,需要投入相當大的精力、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如同面對一場艱苦的戰役,大多數駐地在北京賽區的小分隊成員凌晨4點多就要起早趕班車抵達主媒體中心,從那里搭乘班車再轉乘火車抵達張家口賽區,此后還需要借“冰爪”,扛器材,爬雪山,到達合適的拍攝位置,并且要在數個小時內,在零下二十幾攝氏度的極寒天氣中拍攝,體力上的消耗是巨大的。晚間賽事結束后,記者們經過一系列轉乘回到駐地,已是深夜?!叭嗣袢請竺刻焱砩隙家_采前會,會議會持續1個小時左右,往往要到凌晨1點才能結束。之后我需要把當天的照片拷到電腦里,整理照片,凌晨3點才能休息。如果上午有重要比賽,5點鐘就得起床,開始新一天的挑戰。我們都是連軸轉的狀態?!?/p>
本屆北京冬奧會攝影記者分國際奧林匹克攝影隊(IOPP)和普通注冊攝影記者兩大類,新華社等大通訊社的攝影記者作為國際奧林匹克攝影隊成員,佩戴的是可以進入POOL(場內最好位置)的灰色袖標,而普通注冊攝影記者則佩戴綠色袖標,只能在看臺上拍攝?!懊恳粓霰荣愡€有藍色袖標,能更近距離拍攝賽場,但是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尤其是一些重要、熱門的比賽場次,我們只能提前三四個小時到現場搶藍色袖標?!?/p>
冰上項目和雪上項目的視覺呈現比較單一,這是攝影記者的另一個挑戰?!岸鄠€比賽項目拍攝出的畫面都比較類似,需要攝影師動腦子。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的任務是要力爭在完成報道任務的基礎之上進行藝術創作,既要反映出各個項目的不同之處,還要體現出藝術性、觀賞性,難度非常大。我們在現場可選擇的攝影位置是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按照冬奧會的要求,不同的媒體位置是不一樣的。比如都是為國家留下影像檔案,我們這支小分隊和奧林匹克官方攝影隊新華社不同,他們可以占據比賽現場最好的位置,每場比賽都是兵團作戰,多人多角度全覆蓋,并且大量使用遙控相機、機器人相機。能不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尋找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照片、銘記永久的感動,在賽場上體現中國文藝工作者的擔當和風范,這是挑戰和考驗,當然也是一種樂趣。我們要做一個思考者,更多的是要用思想和觀點來支撐我們的影像?!崩铘凑f。
謙遜地以“票友”自稱的李舸,說自己不是專職體育記者,在本次冬奧會期間從頗有經驗的隊員胡金喜等人身上學到很多?!拔乙恢痹谒伎?,跟著別人后面學是可以的,但是重復別人就沒有意義了。攝影需要下功夫,勤奮不僅僅體現在體力上,還要體現在腦力上。全靠相機的自動化程度,不練好基本功,想在行業里走得更遠、更久、更好,是不可能實現的”。李舸說,作為小分隊隊長、中國攝協主席,在同臺競技的情況下更要體現出自己獨特的視覺呈現和藝術表達,考驗的是他多年的攝影基本功,對影像的把握和對藝術的理解。因此,面對每一場比賽,李舸中間幾乎不休息,從頭拍到尾,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觀察,一直在按快門,“無論這個運動員是不是知名的運動員,無論這場比賽是不是重要的比賽,因為任何一場比賽對我來說,都是大有可為的”。就像當年北京奧運會時,在一場關注度較少、幾乎沒有攝影師拍攝的男子水球比賽中,對陣的雙方是排名墊底的兩個隊伍,他拍攝的畫面卻獲得了一項大獎。
正是憑借多年錘煉的“硬功夫”、全神貫注的職業素養和不輟的思考,在本次冬奧會上,李舸抓取了兩個令他印象深刻的瞬間。蘇翊鳴在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決賽中,第一跳就獲得全場最高分,因此在他第二跳時很多攝影記者都關注他的空中翻轉和落地瞬間,卻沒有跟隨一個細節——蘇翊鳴在第二跳成功后,難掩興奮地沖上了拍攝區的護欄——現場的氛圍、五環的標識、飛濺的雪花、蘇翊鳴的動作和記錄他的攝影師,被瞬時收入鏡頭,李舸將這張照片命名為《一鳴驚人》?!斑@是一張讓我感觸特別深的照片。攝影師一定要用心,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往往精彩一瞬會在你稍微松懈的那一刻到來。這么多年我之所以有所收獲,就是因為我干每一件事都絕不含糊,絕不惜力,絕不怕苦,無論多累、多困,無論吃沒吃飯,只要帶著相機,我的眼睛一定是不離開取景器的。只要端起相機,我一定是認真拍攝的?!?/p>
李舸說,對于有積累的人,動腦子的人,總會有那個觸發靈感和知識儲備瞬間的到來。相較于備受矚目的花樣滑冰女單自由滑決賽的激烈角逐,賽后流程化的頒獎環節關注度并不高,李舸卻在那時全神貫注,拍攝下一個特別的場景——獲得冠軍的謝爾巴科娃穿著冰鞋站在領獎臺上,背后是五環標識,舉起的冰墩墩擋住了她的臉。在李舸看來,這個瞬間的特別之處是其背后深深的寓意:在北京冬奧會上,冰墩墩不僅僅是一個吉祥物,也是很多運動員心中所愛,成了冬奧會上一個令人難忘的記憶點,它甚至傳遞了更多的中國元素和文化精神,內涵非常深?!傲钊擞∠笊羁痰氖?,在賽場上運動員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是只要比賽一結束,他們會互相擁抱、握手、鼓勵、合影。而中國攝協北京冬奧會攝影小分隊的使命任務,除了拍攝競技體育比賽外,更核心的是要表現人類突破極限、奮發向上、美好團結的追求和精神,關注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北京冬奧會的特點、內在的價值觀和傳遞的精神。相信時隔多年之后,大家會淡忘那些視覺沖擊力很強的照片,而那些具有精神力量、充滿情感的照片往往會被人們一直銘記?!?/p>
作為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和冬奧會攝影小分隊的“雙料隊長”,李舸說,這兩個小分隊的共同意義,都是在國家重大的歷史事件上,發揮攝影的獨特優勢,為國家留下珍貴的視覺檔案,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靶》株犑且粋€概念,大家都是供職于各個媒體的記者,有各自的工作任務和發稿要求,但是我們會互相啟發,一起切磋,沒有門戶之見。冬奧會攝影小分隊在出征時只有9個人,但實際上不僅僅局限于9個人?!崩铘聪胝{動更多在閉環中進行采訪的攝影記者,發揮大家的職業優勢,拍攝與北京冬奧會相關的方方面面的影像,展現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匯集成為一份難得的影像檔案,并體現在國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攝影工作者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生生不息的奧運之火,輝映“雙奧之城”的光榮與夢想,照耀人類團結合作的前行之路。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鼓舞世界、團結合作的盛會,也是一場文化盛宴,講述著中國故事,彰顯著中國風采,傳遞出中國自信。李舸說,奧林匹克新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對攝影記者和攝影工作者來說,在冬奧會閉環的工作狀態下,要追求更美、更精、更準、更深刻?!拔覀兊恼掌?,要有情感,要有溫度,要接地氣,要帶露珠,要沾泥土,不僅要好看,還要耐看。而這個‘耐看’背后傳遞的就是一種精神價值。在30年的采訪生涯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8年中國男子體操團體奪冠的瞬間。我當時在中國運動員的休息區,當他們得知分數排名第一,都激動得泣不成聲。在那個瞬間,我來不及更換專業相機鏡頭,順手拿起小型備用機,拍攝了他們流著眼淚振臂高呼的瞬間。在那個瞬間,我和他們一起流下眼淚,因為我看到了一種精神,看到了人類超越自我、突破極限的精神,看到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積極向上的精神。我希望所有采訪冬奧會的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也能成為一片漂亮的雪花,希望它能飄到每一個關注北京冬奧會、關注冰雪運動的人的心里,成為一顆冰雪運動的‘種子’?!?/p>
攝影 | 李舸
文字 | 君樂
中國攝影報專訪 | 方妍
內容來源 | 中國攝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