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攝影師是一個數量龐大的“光影追逐者”。在這個群體中,有的把攝影當作志業,有的是愛好,而有的干脆就是為娛樂而拍照,但不管是何種態度,中國的攝影人都能做到各得其所,收獲滿滿,甚至佳作頻出。
在人文、民俗、風景等攝影資源極其豐富的云南,有一位哈尼族攝影師,傾注30年的熱情,深入滇南哀牢山紅河谷,以“開一個小口,打一眼深井”的田野調查方法,用專題攝影的形式沉浸其中,從農耕文明與現代性進程的關系這個大背景中展開,30多年來一直把目光瞄準哈尼族的歷史和文化,關心他們的生活習俗,留意他們的宗教信仰,觀察他們的飲食起居,審視他們的經濟活動,考察他們的建筑藝術,打量他們的衣著服飾,參加他們的節慶活動,比較他們的方言土語,采訪拍攝了上百個村寨和上千位哈尼族同胞,產生了60多萬字的采訪筆記和10余萬張照片,在此基礎上,用兩年時間遴選、編輯打磨圖文作品,最近由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了21萬字696個頁碼的圖文攝影集《哈尼梯田記》這一史詩級著作,這些文字與圖片的呈現,不是貌似學術的沒話找話,而是文化與思想的噴薄而出,612幅攝影作品,洞悉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的人文攝影美學發展。
在云南,本書作者羅涵是一位注重學習、勤于思考、躬身田野、踐行理論精髓與鄉村泥土相結合的攝影師。云南民族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部有關哈尼族的全景式百科全書,對宣傳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弘揚哈尼梯田精神具有深遠意義。文/阮衛明
羅涵部分攝影作品:
春耕圖。2009年4月14 日,紅河縣樂育鄉尼美村。
云海、梯田、村寨三位一體,被稱為梯田美景一絕。2019年1月9日,元江縣那諾梯田。
日出時分的土掌房村落。土掌房是滇南地區的典型傳統民居,現在已經不多了。比起壩區民族的鋼筋混凝土樓房來, 這里的房屋多了粗獷而少了精巧。不管如何簡陋,佇立在藍天群峰間的房屋,仍是哈尼族人溫馨的家。2014年1月12日, 元江縣因遠鎮哈浦村。
云海中時隱時現的哈尼族傳統村落。寨子在哀牢山深處默默地演繹著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建筑審美和處世哲學,蘊藏著無數秘密,等待我們去探索發現。2001年1月17日,元陽縣勝村鄉多依樹村。
哈尼族糯美支系婦女段阿社肖像。2017 年 11 月 29 日, 元江縣那諾鄉阿尼村。
一身銀飾和刺繡完美結合的新娘服飾。2008年4月25日,元江縣羊岔街鄉大拉史村。
一位著傳統服飾參加“嘎湯帕”節的哈尼族阿卡支系姑娘。2017年12月7日,勐??h格朗和鄉。
在傳統節日“苦扎扎”中,一位中年婦女在磨秋桿上瀟灑地騰空而起,仿佛天外來客 。2017年5月28日,紅河縣樂育鄉格伍村。
棕扇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雙人舞“我背”表現了族人之間的友愛與互助精神。 2017 年 9 月 9 日,元江縣羊街鄉尼戈梁子。
揚棄苞谷雜質的婦女。哈尼族文化學者王清華認為,哈尼族有溫和 順、熱情 爽、富于堅韌三大性格特征。2015 年 11 月 7 日。
一位捻線的婦女。2013 年 11 月 22 日,元江縣因遠鎮哈浦村。
元陽壩達梯田映射出的五彩霞光。宋儒朱熹有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贝笞匀恢猩嗜f千,對于華夏文明而言,青、赤、黃、白、黑這五色, 正是五行哲學在顏色上的反映。
盛夏的梯田小景。1997年7月,元陽縣攀枝花鄉老虎嘴。
攝影師簡介
羅涵,哈尼族,云南玉溪人。1963年4月生,供職玉溪日報社文藝部?,F為中國攝協會員、云南省攝協副主席、玉溪市攝協主席。從1982年起,一直從事采編和攝影工作,30多年來傾心學習研究專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