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自然生態攝影領域,很少有人沒聽說過奚志農的名字,他與他創立的“野性中國”工作室一直堅守用影像記錄中國野生動物的初心,還通過培訓、講座、出版等方式為中國的自然生態攝影師群體輸送新鮮力量。奚志農對于鳥類的興趣源于1979年鳥類學家鄭作新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的《致全國青年的一封信》,正是這封信促使他走進了野生動物攝影與保護的世界。早在1980年代,奚志農就已經嘗試通過簡陋的設備來拍攝鳥類,那時他拍攝的鳥類作品不僅為他贏得了榮譽,更讓他找到了通過影像來保護自然的方向。在投身自然生態攝影的近40年里,他目睹了全社會對于生態保護理念的逐步提升,同時還感受著自然生態攝影整個行業的點滴變化。鳥類攝影作為自然生態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呈現出隊伍不斷壯大的勢頭,在這樣的熱潮之下,有哪些是向好的趨勢又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奚志農對此有著自己的見解。
本文首發于《中國攝影》2月刊“觀鳥與拍鳥”專題
攝影/奚志農 采訪/王江
飛翔的黑頸鶴,云南迪慶納帕海,2008年2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你如何看待影像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早些時候,中國幾乎沒有什么高質量野生動物影像。1980到1990年代,林業部門出版的畫冊里有關動物的影像基本都是在動物園拍的,甚至有一些拍的是動物標本,那樣的影像怎么能讓普通人產生興趣呢?我1980年代拿起照相機去拍鳥類,當時只有一支從老師手里借來的圖麗80-200毫米鏡頭,用的是膠片機身,遇到野生動物,我只能努力接近再接近,但是成功率非常的低。
大概1993年的時候我到北京出差,在外文書店看到了兩本外國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畫冊,當時我花了兩個月的工資把它們買回家。雖然那時候我已經扛起攝像機拍攝動物快10年了,但是看到畫冊的內容還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不知道人家怎么能拍到那么精彩的畫面。這成了我更加努力去拍攝的動力。
到了1995年底,我給中央寫信呼吁保護滇金絲猴棲息的原始森林,這個過程中影像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人們看到照片才知道原來滇金絲猴長這個樣子,這時才會對于保護它們的工作產生共鳴。這也是 “野性中國”工作室提出“用影像保護自然”這一口號的由來。珍妮·古道爾博士的那句話經常被引用:“唯有了解,才能關心;唯有關心,才能幫助;唯有幫助,才能拯救”,所以了解非常重要。中國人長期以來對于自然的認知都是非常薄弱的,雖然有些大城市里邊的年輕父母會帶著孩子走入自然、了解自然,但是這一群體和整個人口基數相比還是太少了。在互聯網這么發達的年代里,如果能利用好攝影、短視頻平臺傳播野生動物影像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1993年 ,奚志農在云南白馬雪山拍攝 “野性中國”工作室提供
你在2002年創立了“野性中國”這個機構來推動中國自然生態的保護,現在將近20年過去了,你是否切身感受到社會在各個層面上自然觀念的變化?
最近這20年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我理解這樣的變化其實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這里媒體宣傳起的作用非常大。在今天,無論是平面媒體還是電視再到后來的網絡,都開始制作有關野生動物的內容。尤其是現在互聯網的內容越來越進步和發達,不像我當年能從外文書店買兩本畫冊就覺得如獲至寶。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自然和野生動物關注的熱情逐漸升溫。但是即使這樣,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對自然生態的認知上還是差得很遠,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鸕鶿,云南獨龍江,2019年11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隨著公眾對自然生態關注度的提升,越來越多人開始進入野生動物攝影領域,今天這個行業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回溯10年前,中國的自然生態攝影師屈指可數。這些年來,“野性中國”確實在積極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我們的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已經做了17年,我每年都有幾十場的演講,同時我們還做展覽和出版。還有2009年把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簡稱WPY)引入到中國來。如此一來就影響了一批批的人加入這個行業。今天已經開始出現專門拍攝野生動物的制片機構,還涌現了很多小的制片工作室、獨立制片人,野生動物攝影師也開始成為了一個很時髦的詞??傮w來說,社會上針對野生動物攝影的“接口”越來越多,所以催生出更發達的業態。
同時,必須提到,今天數碼技術的進步也是不敢想象的,索尼Alpha 1的30張/秒連拍速度已經非?!翱植馈绷?,最近新出的那個尼康的Z9已經達到了120張/秒的高速連拍,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影像器材的不斷進步也讓進入野生動物攝影這一領域的門檻降低了。
斑頭雁,青海天峻,2020年5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金雕,云南納帕海,2011年12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鳥類相對于其他野生哺乳動物來說與人更接近,因此很多人對生態攝影的入門是從拍鳥開始的。但是同時也是因為相對低的門檻,導致大量不具備基本生態保護知識,甚至是惡意破壞自然的人進入拍鳥的圈子,一度使拍鳥人的名聲受到損害。你對這樣的現象是如何看的呢?
在膠片時代,拍鳥的成本太高了,所以那時候普通攝影師里拍鳥的人并不多。大概是從2002年左右開始,數碼單反相機開始普及,在攝影師的群體里開始分化出專門拍鳥的攝影師,中國龐大的拍鳥大軍也由此形成。到今天我可以說中國的拍鳥大軍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數量,也用著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很多中國普通拍鳥愛好者的設備比國際頂尖野生動物攝影師的還要先進。
但是,擁有優良設備只是進入這個圈子的第一步,一名真正的生態攝影師,是會把拍攝對象的福祉以及對環境的保護置于拍攝目標之上的。但是今天在中國的鳥類攝影愛好者中我們看到,有些人為了拍照,把自己最重要的底線都丟掉了。很多人根本不管鳥的死活也不管社會的公德,只為自己拍到一張好的照片。
說到這里,我當年做評委的時候犯過一個錯誤,直到今天都讓我感覺內疚。差不多10年前的一個攝影大賽上,我看到有一張東方大葦鶯在育雛的照片,畫面非常的干凈唯美。但是我當時并不知道已經有攝影師開始通過破壞周圍環境的方式來獲得這種唯美的效果,于是我就讓那張作品獲了獎。直到10年后的今天,我想起這件事就非常自責,那是我做影賽評委生涯中犯的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
所以我今天做各種比賽的評委,必須要多多了解行業內的動態,因為破壞自然生態的拍攝手段也在不斷升級,同時也變得越來越隱蔽,需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才能識別。我至少要保證從我們這里不要再讓這樣的作品流傳出去。
大多數人對你的最初認識源自滇金絲猴的影像,你在鳥類攝影方面有怎樣的故事呢?
其實我1983年參與了紀錄片《鳥兒的樂園》的拍攝后就立志要學會拍攝鳥類,當時我有一個志向,那就是要把云南的700多種鳥全都拍完,后來發現這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有很多種鳥幾十年都沒有再見過面了。今天我們大理州的鳥種超過了600種,整個云南省的鳥種加起來已經超過1000種了,面對這么豐富的鳥類資源我肯定是會嘗試著拍鳥的。但是在1980年代初,我只能用特別簡陋的設備去拍。這里有一個故事,是我曾經賣掉相機機身去買夢寐以求的適馬600毫米折反鏡頭,其后有兩年的時間我只能守著鏡頭而無法拍照,等終于將機身和鏡頭都湊齊之后,我很多早期的鳥類攝影都出自這支折反鏡頭。那些年我甚至想,如果要做個鳥類的攝影展覽的話,題目就叫《600毫米下的世界》。
1983年,奚志農(右一)在科教片拍攝現場 “野性中國”工作室提供
白鹡鸰,云南迪慶納帕海,2008年1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現在有很多青少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拿起相機開始拍鳥,你對這樣的趨勢如何看?
目前還在上高中的攝影師韓樂飛,在連續三年入圍WPY后,于2020年獲得了“15-17歲青少年組高度贊揚”獎。而在此之前,首屆中國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年度最佳青少年攝影師”獎也被他收入囊中。確實現在有越來越低齡化的小朋友、青少年進入到這個圈子,這無疑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父母也愿意為孩子的愛好提供設備方面的幫助。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趨勢,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意培養下一代的自然觀、生物觀,刻意讓小朋友們去親近自然生態。
勺水一臠 ,WPY“15-17歲組冠軍高度贊揚獎”獲獎作品 韓樂飛
隨著中國觀鳥與拍鳥的群眾基數越來越大,他們的拍攝會為中國乃至全球生態研究做出什么樣的貢獻呢?
群眾性觀鳥、拍鳥與生態保護之間從一開始就有關聯,“自然之友野鳥會(中國成立最早的環保社會組織之一,編者注)”差不多是從1990年代中期就開始組織群眾性的觀鳥活動。事實上,中國很多鳥種的增加甚至還有一些新記錄的不斷刷新都與群眾性的觀鳥、拍鳥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畢竟中國真正做鳥類的生態、行為、分類的專業科研人員還是太少了,群眾參與的基數大那發現新鳥種的概率就高。其實每一位觀鳥與拍鳥的人都仿佛是科學家的神經和觸手在野外的延伸,比如2007年我和董磊在唐家河拍到了灰冠鴉雀,這是它被發現100多年后的第一張照片,這就是用影像為科學研究提供證據的例證。
灰冠鴉雀, 四川唐家河,2007年7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這是灰冠鴉雀被發現100多年后的第一張照片
角百靈,青海昂賽, 2020年1月 奚志農 / 野性中國
愛的瞬間,王洪峰 選自“觀鳥與拍鳥”網絡征稿作品
圖片牽手,沈煥明 選自“觀鳥與拍鳥”網絡征稿作品
中國有如此龐大的鳥類攝影愛好者群體,他們作品未來更好的出路是怎樣的?
我想了很多年要做自己的圖片庫,甚至已經做了一個網站出來,可惜后來沒能繼續。目前我們和視覺中國在嘗試合作一個中國生物多樣性影像庫。有了圖片庫的支持,大家拍攝的作品就有了更好的出處。
2009年我們把WPY引進到中國來,就想讓中國的攝影師和普通公眾知道國際上的野生動物攝影是一個什么樣的標準,我們雖然引進了國外的比賽,但是還是想著有朝一日中國可以做自己的頂級比賽。同時我也希望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牽頭成立野生動物和生態攝影專業委員會,有了專業委員會的引導,也好在中國龐大的拍鳥大軍中形成正確的意識和標準。
修女,楊衛光 選自“觀鳥與拍鳥”網絡征稿作品
海棠與太陽鳥,田明章 選自“觀鳥與拍鳥”網絡征稿作品
晨曲,高偉 選自“觀鳥與拍鳥”網絡征稿作品
奚志農
1964 年生,云南大理人,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