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中的人情物理》 楊凱生作品
“我在《鏡頭中的人情物理——楊凱生作品》一書中所寫的‘自序’題目是“萬鏡所見,一孔之得”。我認為這個標題大概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指攝影題材處處可見,如果要想有所收獲,需要的是留心,需要的是我們從琳瑯滿目的情景中通過鏡頭抓取值得抓取、應該抓取的東西;另一層含義是,每個瞬間可能都是重要的,都是‘關鍵性的’,但更重要是記錄下的這個瞬間在時間跨度上要有持久感,在空間表現上要有拓展性。這樣的照片既可以引發拍攝者自己的反復思量,又可以讓觀圖者靜下心來細細思考。攝影如果能起到這個作用,就比較有意思了?!?月25日,在京舉辦的《鏡頭中的人情物理——楊凱生作品》研討暨讀者分享會上,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中國金融攝協名譽主席楊凱生分享了他關于攝影的思考。
《浮生二十四小時——楊凱生作品》
從三聯書店出版的《浮生二十四小時——楊凱生作品》到“風——在大巴山大涼山中的楊凱生”扶貧攝影展,再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鏡頭中的人情物理——楊凱生作品》,楊凱生這位曾長期供職于金融系統的金融家、經濟學家一連“幾波操作”,讓攝影界對這位跨界攝影家有了不斷深入的認識。而他伴隨著不斷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不斷深入談及的對攝影的理解,也持續刷新著人們對他跨界的認知——他的攝影不是附庸風雅,也不是玩票。
關于金融與攝影,楊凱生有獨到的見解?!拔覐男W時就開始擺弄照相機,那時候還經常拿著瓶子去照相館買他們第一天洗照片用過后剩下的顯影液、定影液,這樣比較便宜,一毛錢買一大瓶。但后來陰差陽錯,我沒有從事這個行當。雖然是跨界,但通過多年的實踐我有一點體會——金融和攝影、金融和文化藝術能不能融合?該不該融合?這貌似是兩件隔得挺遠的事,怎么能融合到一起呢?我認為,是能夠而且可以說是應該融合的。我感覺到,金融通過文化藝術的賦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人文底色和情懷。文化藝術能讓貌似冰冷、貌似高大上的金融業務和社會大眾走得更近。雖然大家都離不開金融,但是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許多人還是不了解?!彼J為,金融人如果更加熱愛文化藝術,參與更多的文化藝術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會讓金融人增加業務的人文底色,讓金融業務更具有溫度。
楊凱生出版的上述兩本作品集,集納了他拍攝的200多幅人文紀實攝影作品。關于人文紀實類攝影,楊凱生有頗多思考?!叭宋募o實攝影所拍攝下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凝固的瞬間,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幅畫面有限的場景,所拍攝的這個瞬間應是具有值得表達的內涵?!睏顒P生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人文紀實攝影應該是記錄歷史、反映當下,同時也可以展現未來的,而不應該是人們看一眼之后轉身就會離開的、就會立刻忘記的。
《一往無回》
楊凱生說:“我們經常希望人文紀實攝影有深刻內涵。所謂深刻,是不是就需要更多表現痛苦、反映落后、反映災難,甚至暴力血腥的場面?這是老話題了。我覺得藝術首先應該是美好的,應該是給人一種享受,但我也不認為所有的圖像都應該是唯美的,或者說追求唯美。坦率地說,如果要追求唯美,人文紀實類攝影追求唯美的難度比風光攝影、創意攝影更難。人文紀實攝影可以甚至應該具有批判精神,可以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批評,但是攝影人作為社會主體的一分子,也應該有責任去表現一種向前、向上的力量,這也是重要的社會現象?!?《鏡頭中的人情物理——楊凱生作品》中有反映波黑的攝影作品,其中一張令人印象深刻——一名男子的一條腿殘疾了,他拄著拐杖從幾張足球明星的海報下走過。楊凱生給這張作品配文:“1990年的夏天,當時的南斯拉夫隊在世界杯足球賽上一路殺入四分之一決賽,與馬拉多納率領的阿根廷隊對峙兩個小時,最終惜敗于‘撲點門神’戈耶切亞。那個時候被一些人稱為‘歐洲巴西’的這支驚艷球隊,后來隨著波黑戰爭的爆發而流離瓦解。當時他還年輕,是一個狂熱的球迷。在那些業余級的比賽中,他的球技也能常常獲得姑娘們的尖叫。但如今,他與他所熱愛的那支球隊一樣,恐與足球不再有緣?!睏顒P生介紹,這張照片和配文是他對戰爭的批判、對和平的呼吁,但是作品中沒有對血腥和暴力的直接表現。
《日月明萌》
楊凱生曾多次前往大巴山、大涼山地區拍攝扶貧主題攝影作品。他說:“在拍攝這樣的作品時,攝影人不應該有居高臨下和獵奇的心態。我這么多年去當地拍攝,和老鄉們坦率地交朋友,經常給他們看我給他們拍的照片,我更多的是想表現他們臉上的陽光、眼睛里的明亮。拍攝時,我也力圖采用低機位,在和他們平等互視中相互尊重?!敝劣诩o實攝影作品的質量,他認為人文紀實攝影一旦走入市場,是可以成為藝術收藏品的?!凹o實攝影人有責任、有義務提高自身作品的質量,這樣才值得人們去重視、去收藏。人文紀實攝影反對擺拍,講究抓拍、搶拍,這是基本要求。但有時候好像大家覺得拍人文紀實攝影就不需要像拍風光、靜物、創意類攝影那么講究和仔細認真,這恐怕也是一種誤解,除了特殊的場景、緊急的狀況,只能拿起相機來就拍以外,認真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制作上也是需要講究的?!?/p>
《黑鐵朱花》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曾在給《浮生二十四小時——楊凱生作品》作的序中寫道:“竊以為,攝影集加文字旁白本是一件冒險之事,拿捏不當極易費力不討好。然而凱生的文字功底、知識積累乃至哲學支撐,令他的旁白有故事、富哲理、巧點綴、不賣弄,增添了整部攝影集的重量、深度和詩意”。雖說是一件“冒險之事”,楊凱生卻偏愛給他的攝影作品配上一兩百字的短文。楊凱生說:“我努力想讓這些文字更具文學性。有人評價說,這些不像是我這個年齡的人寫的,更像是‘文青’寫的。這些文字寫完以后,我還特意拿給年輕的同志們看,請他們提意見。文字雖然不長,但是都要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能讓我滿意。古人說‘詩畫一體’,我想通過圖像以外的文字讓凝固的瞬間更具持久感,讓畫面所容納的有限空間能進一步得以拓展,希望人們翻閱這本書的時候先看到圖像繼而看到文字,又能促使他回頭來看圖像,這樣讓審美得以延伸,思考進一步深化。缺憾之處是,因為我特意將每幅作品和每篇文字相互呼應,這樣就有意無意或者是讓讀者被迫循著我的思路去思考和觀察。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圖文一致,應該是給讀者留有一些感悟的空間?!?/p>